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海振 记者 孙杰 报道
杨芳(化名)带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8岁的母亲奔波千里,从老家山东菏泽到北京再到重庆,花费1.5万元完成了所有术前检查,却在手术前一天接到通知:这种手术不让做了。
杨芳攥着那张显示“符合手术指征”的脑脊液阳性报告单,看着茫然地坐在病床上的母亲,只觉得全身力气被抽空。
“本想着能做手术试试,现在不行了。”杨芳的声音里透着无奈。
杨芳的经历不是孤例。今年7月初,国家卫健委紧急叫停了备受争议的“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无数像杨芳这样的患者家庭,一时间不知所措。
杨芳(化名)的母亲
手术前夕的“急刹车”
患者进手术室前一天接到取消通知
“我们准备好了,然后停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丽(化名)74岁的母亲一个月前刚完成了价格不菲的PET-CT和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完全符合手术标准。经过漫长的排队等待,眼瞅着就快轮到他们手术时,却被医院告知:手术暂停了。
“我们当时排队排到一百多号,由于医院只有一个医生能做这个手术,一天只能做一台,所以要等两三个月才能手术。”赵丽的焦虑之情溢于言表。她母亲的病情在今年加速恶化,已进入理论上“手术可能获益更大”的病程中期。“前两年还好,今年记忆力下降特别快,有时甚至会忘记我们是她的子女。”
赵丽对于LVA手术是颇为期待的。因为在她加入的病友群里,很多患者家属曾将此手术视为延缓病情的“唯一希望”。
更让赵丽一家不知所措的是爱策略,服用了三年的国产药物“甘露特钠胶囊”(GV-971)也已停产。
杨芳一家则经历了更戏剧性的转折。她的母亲于7月4日拿到关键的脑脊液阳性检查结果,手术定在7月6日。然而7月5日上午9点,他们接到医院通知: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规定,手术取消。
“带这样的老人去陌生地方特别难。”杨芳给海报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检查、路费、住院,总共花费约15000元。更麻烦的是检查结果的有效期问题,“就怕这些检查结果时间长了,医院就不承认了。如果手术再开展,还得重新花钱再做一遍。”尽管不甘心,但继续留下来也没有意义,医院及时给杨芳母亲办理了出院,眼下只能返程。
原本要给杨芳母亲做手术的重庆松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也向海报新闻记者证实了LVA手术全面暂停的现状。有家属在一旁急切地询问:“我们不需要医保报销,自费行不行?”医生的回答很干脆:“不行。”
杨芳(化名)母亲的出院记录。
医生给杨芳建议,“患者继续药物保守治疗,一些大医院可能会开展临床试验,可以关注一下。”
蜂拥而上的医疗机构:
连医美整形医院都在做这个手术
LVA手术并非横空出世的新发明。它本身是一项成熟的技术,长期用于治疗淋巴水肿。而其进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视野,如今看来似乎有些“误打误撞”:2018年,浙江省人民医院手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前主任、现杭州求是医院院长谢庆平在为患有淋巴水肿的阿尔茨海默病人实施LVA手术后,意外发现其认知症状似乎有所改善。
这个“意外发现”点燃了绝望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和部分医疗机构的热情。尤其是2024年以来,LVA手术在国内呈现“野蛮生长”态势。数据显示,截止到被国家卫健委叫停前,全国已有超过100家医院开展了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总手术例数达到四位数。
济南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对此现象直言不讳:“(一些医院)开展这个手术就是一窝蜂涌上去,根本没有切实的理论支持,国家给停了也是在情理之中。”在他看来,这种蜂拥而上、缺乏严谨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不允许的”。
然而现实中,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些医院甚至将这种手术包装为“革命性新技术”大力推广,举办线下推介会,宣称“已在临床常规有序开展”,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和改善”。有的宣传中甚至还出现了“100%有效”等绝对化表述。
其实,今年5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四科主任秦时强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就坦言爱策略,LVA手术还达不到大力推广的程度。
虽然LVA本身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它属于超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在4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操作,吻合的淋巴管最细直径仅0.2毫米,技术难度极高。而部分医院和医生因缺乏高倍显微镜或做精细吻合术的能力,擅自将手术方案从吻合纤细的淋巴管改为吻合体积大得多的淋巴结(如黄豆粒大小),将淋巴结剖开缝在血管上。秦时强无奈地说:“有些医院也不验证(患者的淋巴液是否流通),在这种非常草率的情况下,就开展手术了。”
“这么一个不成熟的手术(指应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很多医院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却急着开展这个手术,当噱头,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在秦时强看来,医院开展这个手术时,首先应该以一个临床试验的心态来看待,而不是追热点一拥而上,“现在有好多整形医院,包括医美机构都在做这手术,我觉得国家肯定会管这个事的。”
“叫停”并非全盘否定
未来可在指导下开展科学、规范、不收费的手术临床研究
秦时强当时肯定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他的这个预言会一语成谶。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
国家卫健委在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技术应用于AD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叫停”并非全盘否定。记者注意到,通知还指出,可在“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由地方卫健部门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加强临床研究设计”、“经过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地开展临床研究。这意味着,严谨、合规的科学研究仍被允许,但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伦理规范,且不能向受试者收取费用。
这为未来可能的科学探索指明了方向。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兆宏此前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曾透露,北京和上海的专家们,正在讨论在全国范围组织一个规范的、大型的临床观察。他认为,这种多中心、统一标准(病人筛选、手术操作、效果评判)的大型研究,是未来真正评估手术价值、回答疗效疑问的唯一途径。
对此,秦时强也颇为期待:“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如果能证明这个手术能帮助到一部分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话,我觉得这个事都有可能拿诺贝尔医学奖的。”
不过,本文前述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的济南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对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景并不看好。“我觉得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还是得要靠药物,通过在药物研发方面的突破,来解决这个疾病。”
黎明前的等待,每一秒都重如千钧
但科学研究需要时间与耐心
然而,回归现实,在科学、规范的有效疗法真正出现之前,如何为这些家庭提供更坚实的支持、更有效的症状管理、更有尊严的照护方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正如多位专家和患者家属所述,传统药物如多奈哌齐、美金刚仅能有限改善症状,无法阻止疾病进程。
好消息是,临床反馈治疗效果不错的新药仑卡奈单抗(Leqembi)已获批进入中国市场。但坏消息是,仑卡奈单抗(Leqembi)年费用高达18万元人民币左右,且仅适用于早期(轻度)患者,并有引发脑水肿或脑出血的风险。
这正是许多患者家庭选择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即使知道手术机理存疑、效果不确定,仍愿意冒险一试。
“死马当活马医,不管用就算了,花钱也不多,手术创伤也不大。”杨芳向海报新闻记者坦言,当母亲逐渐进入需要家人不分昼夜地照看的阶段后,家属承担的折磨和痛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同样,赵丽也表示他们愿意当这个“小白鼠”。“我们也知道这个手术并不成熟,但是我们愿意去当‘小白鼠’,也愿意去搏一把。”她说,“这个病进入中期后,很快就会进入重症期,一旦大小便什么的都不能自理,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赵丽(化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
对于像杨芳、赵丽这样身处困境的家庭而言,前路依然迷茫。虽然患者家属知道科学研究需要时间与耐心,但疾病的进程不会因此放缓,“我们没有这个时间,等不起了。”
科学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而患者家庭的等待,每一分每一秒都重如千钧。
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